近日,住建部、國家發改委、生態環境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《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》(以下簡稱方案),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。
《方案》指出, “到2022年,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取得顯著成效,力爭全國60%以上的城市社區參與創建行動并達到創建要求,基本實現社區人居環境整潔、舒適、安全、美麗的目標。”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,如何利用科技賦能垃圾分類,改善社區生活環境,成為了未來社區基礎建設的重點。 在綠色社區基礎建設方面,《方案》要求推進社區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建設。建設智慧型綠色社區,不但可以使居民擁有一個舒適、溫馨的生活環境,還可以提升整個社區的品質。 目前,市場上許多帶有封閉式消毒、除臭功能的智能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和整裝式智能分類收集亭,可以滿足這種未來綠色社區智能化建設的需求。 智能化垃圾分類設施具有自動定位、現場監控、智能稱重、積分累計、滿溢報警、數據采集、投放溯源等功能,不僅能引導、激勵居民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,提高居民美化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,還能降低經濟成本。 另外,在落實垃圾定點投放、定點收集過程中,幾乎任何小區都存在“鄰避效應”,通過建設這種典型的“鄰避設施”,也可以有效緩解“鄰避效應”帶來的社區矛盾。信息化數字技術有利于垃圾分類管理從傳統的人為管理向智能化、大數據管理轉變。近年來,許多社區大力探索“科技+管理”長效機制,采取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推動分類投放習慣的養成,有效提升了垃圾分類的覆蓋率。運用科技手段可減少監管成本,哪家哪戶投放的垃圾,投放的重量和時間,未來垃圾分類向誰收費、收多少,分類的是否正確。原本零散的、不成體系的社區用戶分類情況,通過5G、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超級算力,形成了體系化的社區用戶模型。因為有了詳實的數據資源作為底層基礎,整個城市的環境治理體系正在悄然形成,這些數據的最終價值,能夠幫助到城市管理者對社區環境治理工作做出最精準的研判。 以浙江省為代表的地方政府正是采取這一手段,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垃圾分類,構建出一條全鏈條垃圾分類體系。 在余杭,當地打造的垃圾分類云平臺將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,結合阿里巴巴“城市大腦技術”,對分類投遞、收運調度、車輛管理、人員管理、預約回收和積分兌換等內容做出實時判斷監控,有效管理垃圾分類前端收集、中端收運及末端處置時的數據,量化分類成果,追根溯源,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。 通過數據管理、分析、決策,實現了垃圾分類回收服務高效化,提升了環境治理效能,打造了未來社區的垃圾分類樣板工程。 構建垃圾分類收運體系,提高社區垃圾分類自治效率,尤其是危急時刻下的應急自治反應機制,是未來綠色智慧生態社區的重要標志之一。 在這次疫情大考下,傳統社區的疫情防控暴露了很大的問題。 疫情期間,由于許多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,依賴人工上門回收的企業不得已處于停擺狀態,加上居民宅在家中造成生活垃圾量的急增,使得垃圾分類的一線運營壓力都壓在了基層社區上。 能否讓居民從源頭“消解垃圾”,減輕垃圾前端分類的運營壓力,這在疫情期間是對社區自治能力的一個極大考驗,而已經具備成熟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的社區,在此次疫情衛生防疫戰中 充分展現了厚積薄發的社區環境自治能力,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。
在杭州市余杭區萊茵知己社區,當地創建了“社區統管、物業負責、企業聯動、黨員示范、居民參與”的垃圾分類跨界合作治理體系。 該體系利用物聯網、互聯網融合技術,使垃圾分類投放、收集數據自動實時上傳,實現了垃圾分類投放全方位監管、全流程監控,確保居民準確投放、源頭可溯;實現了垃圾無接觸投 放,在疫情防控中有效保護了居民的衛生安全;實現了垃圾全天候分類投放和精準收集,不再受定時投放、定時收集的限制。 這種貼近民意、服務民生的創新治理舉措,正是社區治理理念從“政府本位”向“社會本位”的有力反映。 像萊茵知己社區這種“在家分好類、定時拎下樓、定點精準投”的居民投放方式,從源頭有效避免了各樓層的交叉污染和生活垃圾長期裸露,減少了二次污染。 依托社區數字精益管理,構建黨建引領的“政府導治、居民自治、平臺數治”的未來治理場景,完美解決了社區在“應急時刻”下治理效率不高的痛點。 聲明:本文來源自環衛科技網